找到相关内容83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瑜伽的史波达论以为词语是意义(史波达)的体现,则词语与史波达的关系就是一种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后来吠檀多思想,即视史波达与梵同一,将史波达解释成现象界背后之超越的本质世界。与此不同的是,弥曼差派并没有将...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生死流转过程中的众生,因为各自业力、习性、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为现象界的千差万別,但是千差万别的现象并不能掩盖众生生命本质上的同一,也就是众生在理性上的平等。这种同一的生命本质,就是一切有情...

    觉 醒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1773881.html
  • 四法印讲记(八)

    恒真”的境界,即身处在这个现象界里面,心无丝毫染著。“把跛脚道人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表示承当,就是把出世间的道业完全担当起来,包表示大乘的道业。这一句就是说看破客尘如空花之后,自然发心求证真实的解脱,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四法印|无常|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5/19133874475.html
  • 廖肇亨:药地愚者大师之诗学源流及旨要论考(2)

    转变规律,当然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不过此处似乎较为强调天道运行当中在寒暑正变两端之间发展融合过程的原动力(dynamic)。这段话表明了方以智认为各种文学潮流、走向以及兴废递嬗的更迭,其实都类似于现象界...

    廖肇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4274728.html
  • 中国佛教传统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二题

    指出,在佛家唯识宗那里,对于法相与法性、无明与真如、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无明现象界与真如本体界的矛盾,为安己之心,立己之命,人们便应如唯识宗所言,视一切外在现行世界...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24082384.html
  • 谈心说识(三):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

    ”,亦缺第八识的现象时,又极深明的计度分别有我,所以具恒审之义。末那识所思考的是以自我为中主的一个利已的意识,执著第八阿赖耶识(现象界的一面)为真实之相。故《成唯识论》卷五云:   第七名意,缘藏识...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自私|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0045983353.html
  • 佛教思想与伦理学

    存在的本质(在物言,谓“法性”;在人言,谓人的本性,亦即所谓“自体”或“自性”)是超越一切言说所施设的有分别的概念的。若单就人而言,说得更明白一点,即认为现象界亦即所谓“生灭门”中的吾等众生的本质(...

    陈进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440483457.html
  • 生死“认命”与生死智慧

    的伟大,而能够超越时空之限囿,达到永垂不朽,这即实现了人之生命的永恒。所以,如何透过现象界的“灭”获得理性上精神中的“不灭”,是人们建构合理之死亡观的基础,亦是得到健康之人生观的核心所在。   第三...

    郑晓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2384687.html
  • 譬喻----佛教的善巧与美妙

    出,即行消失。这如有为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电,是指云雨时空中阴阳冷热所击发的闪光,刹那一现即灭,决无久住之义。这如有为法的现象,是才生即灭,刹那不停。   对于一切有为法的现象界,都应该以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5372285031.html
  • 宪法中的宗教问题

    动物,既想探索世界,也想探索自身,宗教信仰是人类作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对内省视(追问灵魂)和对外省视(探索宇宙)的必然结果。各高级宗教一致认为,“我们所知的现象界并不能解释自己。这些现象必然只是宇宙的...

    马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91285689.html